查看原文
其他

关注 | “十四五”城市“适老化”进程中,如何升级软硬件?

杜江勤 社会科学报社 2022-04-25


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全面老龄化社会是我国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两个十五年”战略的基本国情之一,同时也是我国未来发展必须长期直面的重大风险考验。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具有老年人口规模超大、老龄化速度超快和老龄化程度超高等基本特征。据预测,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在本世纪中叶达5亿左右,老龄化水平35%,高龄化比例超20%。我国在“十四五”期间城市化的“适老化”进程中,应基于并拓展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二十字方针为主的养老服务体系。



原文 :《应对老龄化要升级软件和硬件》

作者 |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助理教授 杜江勤

图片 | 网络



2019年我国将发展养老服务体系的基本方针从“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二十字方针进一步拓展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 。三个地点和两种途径的不同组合拳的打法,会是我国后续“两个十五年”计划期间养老服务体系目标建设的主要方式。不同的城市应结合本地本人群特质情况,使用不同的组合拳来积极应对养老。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组合拳,必然要服务于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的五个基本理念——“发展、保障、健康、和谐、参与”。在我国城市老龄化的积极应对中,软件和硬件必须一起进行适老化的升级改造。思想决定行为。从城市适老化的思想意识上来说,要构建和延展居家、社区、机构、康养和医养五个元素的内涵和外延。



第一,对“居家养老”的认识必须重建与延展。


首先,什么是居家养老?这一概念的理清,可以从“什么不是居家养老”的角度来重建社会的认知与规范。当下的居家养老并不是传统的依赖子女和亲戚的家庭养老。高质量的居家养老必须要以社会化社会保障服务、养老服务和健康服务为支撑,本质上是社会化养老。居家养老是强调以家庭场所为核心,以社区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和卫生服务中心等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为依托,充分调动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为老服务上门的养老模式。 



其次,居家养老也不是丧失人的能动性的养老模式。现代经济模式下的人的生命周期和身体素质显著区别于传统社会,人的认识能力和能动性衰退显著延后。《老年健康蓝皮书:中国健康老龄化研究与施策(2020)》中倡导“长寿时代有意义的生活是在健康的基础上自我感觉良好以及能够从事各项活动”和“失去了人的主体性及能力价值才是不健康”的认识,以发展和维持老年人健康的功能性能力为健康老龄化的根本内涵。


再次,“老有所养”不是“老必被养”的丧失能动性的为老。随着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的进程,65+和85+老人比例的增加,全世界应对的这一趋势的方法之一是对老人独立生活能力的构建与延展。在社会“老有所养”的外在制度设计和依靠之外,老人在失能之前,依然具有能动性养老意识。这是促进在重度老龄化社会的现实下实现旨在“发展、保障、健康、和谐、参与”的养老体系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


最后,除了增强老年人的能动性之外,在社会的决策理念方面,政府部门应引导和鼓励突破传统思维,变“养老”工作为“为老”和“助老”工作,树立以老年人为本的决策理念,将老年人纳入决策主体,增强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的社会环境——以社会和谐为追求,大力弘扬尊老、敬老、助老的传统美德,以家庭和睦为目标,着力加强家庭美德教育。建立社会制度外在的方方面面的养老服务体系与延展个人内在的能动性观念,两条腿走路才能在重度老龄化养老的路上走得快,走得顺。




第二,“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基本方针在城市适老化进程中必须持续推进,并随着需求的升高而增强。抬高“机构与社区”养老,踩踏“居家”养老模式,或者反之,无疑是给城市“适老化”意识升级制造噪音。养老是重大的民生工程,受经济文化与制度的约束。从2000年我国“未富先老“到2020年我国的“边富边老”,离开“居家”养老模式的基础,是无本之木的空谈。2016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显示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我国老人希望在自己家中养老的超过一半,少于四分之一的老人希望在子女家中养老,有机构养老意愿的比例更是低迷。“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方式突出的是养老的托底功能,即发挥“机构养老”模式对高龄和失能、半失能等刚需老人群体,以及城市“三无”和农村“五保”等特殊老人群体的托底作用。




第三,树立康养和医养在适老化的城市化进程中的科学观。康养并非只有无病一个原则;医养并非医疗中心主义。在我国目前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了全覆盖情况下,人民对健康和医疗的需求也在随之增加。适老化的康养和医养建设中,社会要在科学观念的支持下去除 “有病就是不健康”的旧观念,树立与疾病同行人生长路的主体性健康观。随着产业结构供给侧调整和升级,老龄健康产业和康养服务供给体系必将进行供给侧优化和改革。医养康养结合型养老服务成为新时期养老服务的内在要求,今后还需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和发展理念。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738期第2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社会科学报》

2021年征订开始啦!




01

《社会科学报》简介

《社会科学报》是经原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首家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的专业报刊,是社会科学界交流思想、展示成果、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阵地。


1985年,《社会科学报》作为一份为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工作者、专业社会科学研究人员提供学术对话、思想交流、理论争鸣平台的专业性报纸,创立于上海社会科学院。


三十余年来,作为理论研究成果的展示平台和宣传阵地,《社会科学报》以“思想性、问题性、前沿性、信息性”为目标定位,践行学术标准和宣传原则,坚持在突出主流价值的同时提供多重视角,在贴近现实热点的同时把握长远方向。

02

订阅价格

定价1.5元/份,月度订阅价6元,全年订阅价72元。


03

订阅方式


读者请向各地所在邮局(所)订阅,或者通过中国邮政APP、中国邮政微邮局、中国邮政官网等进行网上订阅。

邮发代号:3-62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34


如果在订阅过程中遇到困难或疑问,请联系我们:

电话:021-33165492

Email:xiaohaodong@sass.org.cn

地址:上海市淮海中路622弄7号社会科学报社


拓展阅读

视域 | 延迟退休,应遵循“积极老龄化”思路

关注 | “积极老龄化”战略:社会文明迈步向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